文旅发展背景下凉山村落文化的保护利用现状调查

作者: 来源:凉山州人民政府 时间:2022-05-25 09:36:34 阅读量:
文化旅游发展是指以当地人文资源为主体内容,通过保护传承、创意、创新、创造等方式,以人文景点、历史遗迹、传统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为载体,体现文化内涵和体验的旅游发展,以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多重效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传统村落是重要的文化综合载体之一,传统村落文化是以村落为载体的民族建筑艺术、生产生活方式、信仰、服饰、民俗等文化的体现,具有民族与地域特色。因此,村落文化也是地方传统历史文化“博物馆”,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价值,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凉山村落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情况

凉山境内有彝、汉、藏、傈僳、回、壮、蒙古、白、傣、纳西等14个世居民族,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如美姑、昭觉等的彝族村落文化,泸沽湖摩梭村落文化,木里藏族村落文化、蒙古族村落文化、纳西族村落文化等等,这些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是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凉山典型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凉山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文旅发展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出台《关于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推进旅游首位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大力发展文化旅游首位产业助推脱贫奔康建设文旅强州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重点围绕构建“一核五区三带”文旅发展布局,大力扶持发展文旅产业,文旅产业规划布局得到不断完善提高,文旅品牌建设成效明显,项目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节会效益成效不断凸显,对外宣传营销不断拓展,群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文物保护利用不断加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明显提升,文旅扶贫任务圆满完成,文旅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凉山已挖掘并申报成功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传统村落有16个,分布在美姑县(2个)、木里县(7个)、盐源县(5个)、昭觉县(1个)、会理县(1个),占全省国家级传统村落的4.8%,这些富有当地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村落文化赋予了凉山文旅发展丰富多元的地方特色资源优势,成为了文旅发展的资源宝藏。

二、 村落文化保护与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

基于村落文化内容的文旅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是通过创新、创造、创建激活,对当地特色村落文化资源的传承、挖掘、保护和利用,才能为文旅发展赋予内容,提供动力和灵魂,进一步促进发展。因此,在有效传承保护开发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保护、创新,以点带面,点面结合使这些不同地区和民族的传统村落文化资源活起来、用起来,才能成为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资源,文旅发展才有内容、特色和吸引力。调研组通过对会理市的松坪古镇、盐源县泸沽湖镇摩梭传统村落木垮村和母支村、木里纳西族俄亚大村传统村落和屋脚蒙古族乡屋脚村利家咀传统村落四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调查了解发现,目前凉山文旅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严重限制了传统村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一)传统村落自身传承保护发展面临的内部问题

一是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建筑风貌破坏严重。传统村落,特别是当前入选各级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都具有悠久历史,而且当初基于自然资源、社会关系和地理环境的村落地址选择,往往处于偏远地区,与外部联系的交通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加之以传统农牧社会为基础的人畜混居的村落内部结构设施构建不科学、不完善,排污、饮水等都存在一定问题,严重影响了环境卫生和村容村貌。有的村落出现空心化、老龄化问题,长年失修维护,很多房子损毁严重。需要大量投入,才能从总体上改善。如,会理松坪古镇,承载了明末的建筑文化、川滇发展历史、茶马古道文化、宗族文化、南方丝绸之路文化等丰富的文化内容,但是村落里因排污、人畜混居、空心化等原因,环境卫生差,村落主道已被改变,很多房屋成了危房。在人气比较旺、生活气息更浓的俄亚大村,历经改造,依旧还没有完全改善上述基础设施和风貌改变问题。

二是村落主体参与保护开发意识淡薄,相关人才缺乏,保护开发力量不足。从上述几个村落情况来看,由于当前能留在村落里生活的都是一些中老年人和孩子,都是远离现代生活的农民,对村落文化的保护意识非常淡薄,更没有文旅开发的概念。在当地,村落文化保护和规划基本是以基层政府、村组干部在充当主力。如,松坪古镇,住建部门、极少数乡镇和村组干部主要带头在保护、规划、开发,当地的村民没有意识和力量参与,他们唯一能做的是不做破坏性的行为;俄亚大村目前保护开发的主体也当地本民族工作者,村民群体没有主动参与的思维和能力。村落文化保护开发人才体系不完善所以,传统村落保护开发乏力,基层力量严重不足。

三是村落文化资源急需进一步传承、挖掘、整理整合与开发利用。村落作为文化的载体,村落文化的保护除了建筑和其他有形物质的保护外,更重要的是要传承保护、挖掘、整理和利用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相应的文化事项。村落文化中具有民族性、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生产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节庆民俗、手工技艺、服饰等文化更是村落文化系统的真正灵魂。目前,基于相对落后的村落保护开发,村落所以承载的文化也在沉寂中不断消失,相关文化内涵和文化事项的传承保护与开发面临许多挑战:作为乡愁和旅游资源的生产生活方式在不断变化,手工技艺失传,语言和文字在逐渐消失等,相关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因此,不管是作为民族特色文化保护还是作为乡愁,或是作为文旅发展的资源,村落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挖掘、整理开发迫在眉睫。

(二)村落文化投资引资少,村落文化保护开发滞后,与文旅发展严重脱节

“2016年以来,凉山签约文旅招商引资项目78个,签约金额860亿元。启动西昌邛海未来城项目一期邛海洲际酒店、西昌市文化旅游科技创意产业园(万科十七度)等重大文旅项目建设,夯实全域旅游项目支撑。完善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库建设,收集包装筹备文旅项目154项,预计总投资761.269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40项,预计投资101.0961亿元;推进前期项目44项,预计投资152.6077亿元;签约项目10项,预计投资261.5亿元;储备项目60项,预计投资246.0658亿元。”可以看出,“十三五”和脱贫攻坚期间,外部文旅项目招商引资主要以综合项目为主,以保护、挖掘开发传统(村落)文化旅游为主要内容的项目严重缺乏。目前,凉山村落文化的保护开发严重滞后,与文旅发展脱节。各级政府缺乏相关的专项资金和具体政策支持,有些已实施的村落局部设施改善主要依托脱贫攻坚和其他项目整合进行。如,已列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同时拥有“四川最美古村落”称号之一的会理松坪古镇,2017年成功申报省传统村落名录,2019年申成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至今除了“摸底”、保护保持、申报、规划外未实施相关项目,目前已通过省级专家规划,将进行保护开发,市住建部门相关领导正在洽谈引进外资。2016年成功申报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的俄亚大村的饮水、排污管和路面改造是通过脱贫攻坚项目进行落实;泸沽湖木垮村等几个传统村落的排污工程主要通过泸沽湖的环保项目得到改善。

(三)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开发与文旅融合发展思路缺乏创新

一是村落保护和文旅发展相关工作缺乏创新思维。近年来,国家出台了相应的村落文化保护政策,村落文化保护有了政策法规保障;文旅融合发展方面各级政府也出台了很多相应的指导性意见。但在具体工作实践中由于条件的局限,没能实现以保护与发展为目标的工作实践。各级工作人员工作方式方法缺乏创新创造,缺乏切合实际的具体可行措施,在工作落实过程中通常只是上传下达文件精神。基层有干劲的工作人员与有保护情怀的村落文化主体由于自身能力和客观条件的局限,难以有效承担村落文化的保护工作。因此,村落文化保护工作困难重重。基于保护和开发不完善、不成熟的村落文化,村落文化与文旅融合发展也受到了极大制约。

二是有关部门在保护、开发和利用村落文化中无法凝聚共识形成有效合力。村落文化和旅游开发的相关部门各自为政,涉及的相关部门间缺少相应的沟通协调与合作机制,很多时候往往从各自本职专业工作要求出发开展工作,缺乏保护传承利用为目标的综合协调工作意识和实践,相关意见无法综合协调,难以形成合力,反而往往几个部门间不同工作的落实会产生相互矛盾和冲突。如,泸沽湖传统村落的生态搬迁选址问题就因各部门无法积极协调而耽误了项目的实施;美姑的住房改建改变了村落的整体布局和面貌。

三是自上而下政策实施,脱离传统村落文化的客观实际,导致新的问题产生。 由于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缺乏自下而上的工作主动性、条件和方法创新,更多的是上传下达文件精神,导致顶层设计文件精神与村落文化保护开发实际情况有所不符,甚至有的导致了新的问题产生。如,盐源县泸沽湖景区为保护摩梭母系大家庭形态,避免摩梭家庭分家分户,以农户家庭人口数量为基础分为4档实行补助(2-5人家庭补助标准为4500元/人;6-10人家庭补助标准为5500元/人;11-15人家庭补助标准为6500元/人;16人及16人以上家庭补助标准为7500元/人)。而现实中,大家庭以母系为主的生产生活和舅父“管家”的方式,容易产生婚姻光棍和老龄化等问题和矛盾,不再适应当前家庭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仅基于文化而保留大家庭的越来越少,越来越多的人反而诟病大家庭生产生活中日渐凸显的弊端。这样的发展趋势,补助保护方式已不再适应;2018年木里县级相关部门通过整合脱贫攻坚统建项目资金1700万和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启动资金300万总共2000万,对俄亚大村实施排污设施和路面改造。上级部门和承包商在项目规划实施过程中没有实施严格进行科学评估研判协商,也没有因地制宜采纳当地经验丰富的干部、村民提出的修缮建议和诉求。施工方在预算不足的情况下擅自改变施工方案,造成维修改造后排污问题依然存在,改修后的石板路因打滑影响了人畜出行。同时也导致村委会和施工方产生矛盾,至今村委会都不同意工程验收。因没有规划实施,脱贫攻坚实施的水电改造,使大号PVC水管网裸露顺架在村落房屋间,严重破坏了村容村貌,也因日晒雨淋、风化、踩踏暴晒等原因大大降低使用寿命,同时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新的困扰和不便。

三、对策建议

凉山村落文化与文旅发展脱节既有历史的原因又有现实条件的限制,又有外部扶持和内部主观能动性的局限。当前,正值乡村振兴和“十四五”规划的实施,村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乡村振兴和“十四五”发展战略的实施,将极大改善基础设施,打破交通瓶颈。为以村落文化为内容和基础的文化旅游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政策等支持。另一方面,在这个历史转折点上,如果作为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村落文化不能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将在对外开放和融合的程加速消失,必将失去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因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以期能为未来凉山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一)改变保护发展思路理念,铸就发展合力

村落文化是个系统的工程,涉及的部门多、面广。需要在州委州政府的重视和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破除以往各自为政的局限,以整体的发展思路,统一发展目标和行动,在顶层政策框架内进行创新,改变单一、单向、各自为政的工作方式,凝心聚力、联合协商、形成合力,因地制宜解决不同村落传承保护开发的实际问题。

(二)各级政府要统筹规划,加大支持力度

村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外部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进行扶持,又需要保留传承完善充满文化生机与特色的完整的村落文化系统,凉山的村落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保护启动晚、力度不足等原因,当前村落有效保护和开发需要大量资金、政策等相关保障,需要政府规划引领,加大投入、全面保障。因此,应抓住当前乡村振兴和“十四五”发展机遇,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把村落文化保护开发作为凉山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名片和乡村振兴的产业经济资源,从资金、政策、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力度进行保障。加强政府顶层设计和资源条件支持,做实基层落实,才能有效保护开发村落文化,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三)依靠各种人才力量,做活村落文化

村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提是活态保护开发村落文化,而活态保护的主体是人,需要不同层面全方位的人才主体进行传承保护,包括各类专业研究的专家学者、文化爱好者、本土专家、各级工作人员和村落里的村民主体。只有整合所有的力量,各施所能所长,外扶内施,通过人把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创造融进当地人的生活,才能使文化活态传承延续。一是加强相关工作人员培养,培养一支对传统村落文化保护政策有深入了解和正确解读,熟悉相关理论政策有具有情怀的村落文化保护队伍。二是加强相关学者、专家、当地生产生活经验丰富的村民、专业技术人员等对文化内涵、遗产价值、建筑保护修缮、文化体现等方面密切跟进和专业指导。三是在灵活解决村民的实际生产生活困难,加强对村民的保护知识宣传教育和刚性保护要求。四是通过各种渠道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有效参与保护开发。

(四)以村落为依托,带动区域文化旅游发展

村落是文化的载体,具有浓郁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凉山村落文化体系是凉山各民族历史文化的体现,保护开发村落文化亦是在保护发展凉山重要的历史文化。当前凉山省级、国家级村落名录中保护开发较好的仅有盐源泸沽湖镇村落群的木垮、母支等几个村。其他县市的村落都还未得到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十四五”期间随着四通八达的路网改进,很多县市将通高速公路,将历史性地改变村落文化保护开发的交通瓶颈。如,西昌到香格里拉高速将极大改善木里俄亚纳西族乡国家级村落俄亚大村和沿岸村落与景点的交通瓶颈;乐西高速将解决美姑国家级传统村落古拖村和四季吉村的交通瓶颈;德会高速、会东机场、新安-绿水航运将解决会理国家级村落、“四川最美古村落”松坪古镇的交通瓶颈。如果这些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乡村振兴的相关资源和政策,通过生活空间和文化空间的融合,创建出具有大众的乡愁又有浓郁的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村落文旅品牌,将本地区的文化通过自然保护展示、情景再现、文化内涵表现等方式以村落集中体现出来,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民族历史文化“博物馆”,促进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文化和经济多重效益。

上一篇:凉山州分级分类扎实推进核酸检测
下一篇:凉山州召开2022年节约型机关创建培训会
一周阅读排行榜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合作联系 | 广告咨询

始于2008年 凉山在线 www.ls520.net 版权所有 | 蜀ICP备17037243号-2 凉山州网监备案号:51340003001212

联系电话:0834-2596961 电子邮件:515299333@qq.com 联系 QQ:418311737 QQ:515299333

欢迎商家、企业、单位等社会各界朋友与本站合作,共赢未来! 联系地址:西昌市中信国际花城B幢5单元18楼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