侏罗纪明星如何“复活”? 记者探密恐龙化石修复过程
记者前往会理县探密恐龙化石修复过程——
□张鹏 本报记者 钟美兰 王云
去年,在距离会理县城约五公里的山间密林中,科考人员勘探发现了沉睡亿年、活体长约10米、身高约4至5米的恐龙化石,如今正在会理县文物管理所进行修复。“整个过程和拼图一样,但是技术含量特别高。”会理县文物管理所所长唐翔说。
6月19日,记者在会理县文管所探密恐龙化石修复过程。
密林中发现恐龙化石
走进会理县文物管理所,巨大的装满沙土的铁桌上,直立着各式各样的骨头化石,4名工作人员正在加紧修复从各处挖掘点源源不断送来的化石碎块。
探究得知,正在修复的是去年科研人员勘探于距离县城约五公里的山间密林、并被推测活体长约10米,身高约4至5米的恐龙化石。
据唐翔介绍,2014年10月30日至12月10日,会理文管所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自贡恐龙博物馆联合在会理县境内开展了为期一个多月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调查勘探工作。在山间密林中发现了大量早侏罗纪晚期和中侏罗纪早期的恐龙化石。当时恐龙化石部分暴露在地表外,仅凭肉眼就能分辨。科考人员对其中一具暴露得相对完整的大型恐龙骨骼化石,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共获取恐龙骨化石60余块,其中最大的腿骨长约60多厘米,重达30多斤。
“这批恐龙骨骼化石一共装了12袋,其中最重的一袋约有七八百斤。”唐翔告诉记者,根据清理出的恐龙骨骼化石分析,该恐龙活体是成年蜥脚类恐龙。
其实早在1998年时,这具恐龙化石已被发现,但因担心化石遭到破坏,对于化石的埋藏点,当地文管所一直保守着秘密,直到去年底的科考中,才将其清理出来。
凭借50%拼成100%
修复化石的工作人员朱刘荣是云南禄丰人,拥有多年修复恐龙化石的经验,足迹遍布河南、上海、北京等省市。
记者见到朱刘荣时,他正在用竹片将粘合剂抹到化石的裂口上,并寻找与接口吻合的其他碎片。“这项工作只能由专业从事恐龙化石修复的人来干。”唐翔说,首先得认识化石骨头,知道大概是什么部分,在什么位置,一块骨头化石可能裂成几十个碎块,不懂的人压根无从下手。“修复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用铁片从一大堆泥沙中找寻骨头化石。”朱刘荣说,这一过程之外,一支略比圆珠笔大、笔尖像铁钉般的工具风笔就派上了用场。
“它就能把岩层和化石分离”,当风笔在岩层与化石间游走时,每逢岩层有被振动掉的细小石粒或粉尘,就立即被高压空气吹得不见踪影,留下完整无缺的化石。
如今,这具恐龙化石的部分尾椎、颈椎和近10根肋骨被清理出来。在旁边的一个沙箱里,2根粗似树干、长50多厘米的前肢骨化石和多根长短不一的趾骨化石很是显眼。但具有标志性的头骨化石还没发现,因此,其族群、活体重量等信息未明确。即便如此,对于这具完整性达到50%左右的化石,要恢复到100%程度也并非难题。“按照国际惯例,化石完整性达45—50%左右的就算较为完整了。”唐翔介绍,根据修复的50%,再使用胶土等材料按照相同的比例对缺失的骨骼化石进行补配。
清理过后,恐龙化石进入到“重生”当中的第二阶段——修复。
“整个恐龙化石的修复是从颈椎开始的。”据工作人员介绍,为避免化石因共振意外损坏,整个过程都在盛放沙土的盆子里进行。
未来将装架展出
据唐翔介绍,由于其他化石修复要占时间,估计再过两三个月,这具恐龙化石的修复工作才能结束,届时,围绕着这具恐龙化石的诸多“秘密”也将随之揭开。“在完成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会理相关部门将对其进行保护利用。”唐翔说,在未来,等条件成熟后,这具尚未命名的远古生物也将有自己的名字,并装架进行陈列展览。“会理恐龙化石不仅分布广、种属也比较丰富,有肉食类的、还有植食类的。”唐翔介绍说,当地文管部门将继续对会理恐龙化石进行持续科考和收集工作,进一步保护和研究这一宝贵的自然遗产,寻找亿年前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恐龙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