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藕农尝试新品种获大丰收 泥巴里的“藕”象经济
作者:李晓超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时间:2016-08-29 11:00:47 阅读量:
雪白雪白的莲藕味道巴适得很。
培育新品种藕让藕农尝到了大丰收的喜悦,老品种每年产藕4000—5000斤,而新品种藕能达到8000—10000斤。近日,西昌藕农杨老三就为这丰收忙个不停,每天除了批发外,还要为各片区菜市场、超市、酒店送货。
近日,西昌藕农杨老三迎来了大丰收,培育的新品种藕鲜甜可口,赢得了市民的喜爱,让不少种藕的农户闻讯赶来,想“学一手”提高自家的藕产量。
在西昌的种藕人中,提起杨老三,没人不知,无人不晓。
杨老三的知名度是用扎实的勤劳换来的,近200亩的藕田,年产鲜藕100多万斤,产值上百万。夫妻两人起早贪黑,下田泡在泥巴里,20多年来早已练就了一手种藕收藕的好本事。
泥巴里的金娃娃
杨老三原名杨长清,是西昌市川兴镇民和村一组的一位普通农民,20多年前,他在自家的2亩薄田里种上了藕。藕不多,自家吃一点送亲戚一点,能卖的所剩不多,但一年下来,似乎也亏不了钱。
杨长清是最朴实的农民,在他眼里,不亏钱就是好买卖,赚多赚少是后话。也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杨长清又多种了几亩藕。2006年时,他家的藕已经达到了20多亩,除去成本,每年都能存点钱,这让杨长清看到了希望。
为了让产量提高,杨长清跑遍了全国各地出售藕种的省市,每尝试一次新品种,他都小心翼翼。
“每次尝试都有提高,口感、产量都比过去好多了。”妻子马学芹说。
种藕是一件苦差事,日晒雨淋,弯腰勾背,泡在泥巴里。但夫妻二人从不怕苦,就如杨长清说的“只要人勤快点,就不会穷,力气是用不完的。”
过了春节,杨长清夫妻就要下田了。田里的藕开始发芽,夫妻俩得随时除草、施肥,还要管理田里的水。村里的水干净无污染,有利于藕的生长,杨长清常常在田边的沟里洗藕。
到了夏季,百亩荷塘里的荷花竞相开放,莲蓬在碧绿的荷叶间摇摆,简直就是难得的美景。但杨长清夫妻可没工夫欣赏美景。
“夏季就要开始挖新藕了,忙的很,每天必须挖2000斤以上的藕,否则,今年的藕就挖不完了。”农忙的时候,杨长清得请10多名工人来帮忙。
新品种获大丰收
三年前,杨长清家里靠卖藕修起了四层楼的楼房,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也就在那年,杨长清从重庆农科院捧回了“8号巨无霸”的种子,这让他的藕产量翻了一倍,价格也提高不少。
“我们家的新品种藕,别人偷不走。”杨长清神秘地说。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呢?
马学芹笑着摘过两片荷叶交给记者:“你摸摸有什么不同?”原来新老品种的识别仅从荷叶上就能区别,老品种荷叶表面较为粗糙,而新品种的荷叶摸上去细腻光滑。从口感来说,新品种白皙光亮,比老品种更粉、更甜脆。
最让杨长清满意的,是新品种的产量和产值。过去种植的老品种,每年产藕4000—5000斤,而新品种藕能达到8000—10000斤。
“价格也提高不少,以前老品种批发价就是一块五六,现在这个能卖到两块多,零售五块多钱一斤。”马学芹说起自家的藕,很是骄傲。
现在,杨长清夫妻每天除了批发外,还要为各片区菜市场、超市、酒店送货,马学芹偶尔会自己挑一担去菜市场卖,“市场上大多数都是我们家的藕,一看就能认出来,看着那么多人把自己种的藕买回去吃,心里还是甜滋滋的。”菜市场的菜农看到马学芹的藕卖得特别好,都纷纷上前来问,你的藕是不是用药水泡过,怎么那么白那么光滑。“每次听到这样的话我只能说,我们挖藕都来不及了哪里还有那个功夫去用药水泡,吃过的人就晓得了。”
现在,杨长清也算是半个种藕专家了,从育苗、管理到采挖,他摸索出一套自己的经验,只要有人上门讨教,他都会毫不吝啬地分享他的经验。
近200亩的藕塘让杨长清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又开始尝试茨菰的种植。他相信,只要勤恳踏实,泥巴里有挖不完的财富。
凉山城市新报记者 李晓超
下一篇:凉山州住房公积金贷款再创新高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