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果桑之乡”凉山州德昌县桑椹产业发展十年崛起纪实
最美不过人间四月天。田间地头的草木点绿了大地,茂盛的植被在一场场润物无声的春雨后,向世间奉献果实;4月的德昌,桑椹开始成熟,桑树的条条枝干上挂满了簇簇果实,熟透的“黑”和青涩的“红”相互交织,编绘出春天丰收的画卷;4月的德昌,一场以桑椹樱桃为名的生态旅游节如约而至,在去年的基础上,又一次把桑椹的德昌名片发向全国,让“凤凰德昌”成为了整个行业关注的焦点。
德昌之美,美在物产丰富。地处安宁河腹地的中心地理位置、拥有万亩平原沃土,便捷的交通、发达的物流体系,为全县农特产品“走出去”提供了十足的底气。也更是因为它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光热条件,得天独厚的亚热带河谷气候资源,为多种经济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根本保证——桑椹、樱桃、枇杷、草莓、核桃、花卉……每一项具有“德昌”印记的名字,标志着德昌优质、高产、高效、生态的农业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以及特色支柱产业及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的快速崛起。让“特色农业、发展加工”这一铭牌,成为了德昌继“历史悠久、人文浓厚”“资源丰富、产业聚集”“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等标志之后又一大闻名于全国的名片。
桑椹又被誉为“民间圣果”,它在有关于德昌特色农业的发展故事中,是最具有特色和代表性的一项。其专门化产业发展在德昌仅用了短短十年时间,便实现了从“小而散”走向“聚且壮”;从粗放式的管理和销售,跨越到技术化、科技化、现代化种植以及深加工、精加工中;从当地群众平时采摘吃新鲜的“野果”,成为了卖向全国各大城市的“黑色瑰宝”——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除了德昌充分因地制宜,利用好当天气候资源以外,还得利于德昌县委、县政府早在十年前便将桑椹定位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来抓的大胆布局。更得力于全县积极引进现代化企业,大力发展桑椹深加工,实现将“农产品”转化为现代商品的创新创意、大气谋篇……
从“野果”到“瑰宝”:
桑椹产业实现华丽转身
德昌桑椹的发展有着长久的历史渊源,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果叶兼用桑在县域内有着零星种植。但在当时,桑椹不过是蚕业发展的附加产物,由于难以运输和保存,当地群众很少有人认识到小小桑果所蕴含的巨大财富,只是在田间地头劳作和休息时,顺手采摘解馋充饥。
此时的桑椹,就像粗瘪的“野果”一般毫不值钱。随着蚕业的壮大发展,德昌桑果生产的优秀气候条件逐步显现出来,桑果的产量得到了迅速提高且品质远超其他地区。巨大的产量理所当然蕴含了巨大的财富,如何将财富变为实实在在的收入,成为了县委县政府及广大种植户思考的问题。
2007年,德昌县委、县政府对果桑的发展思路重新做了梳理和定位,认为德昌完全能够利用气候条件大力发展果桑产业。通过完善运输机制,扩宽市场。引进企业,发展桑椹深加工产品,构建产品多元化产业链,从而实现分散的桑果产业向大而集中有深度的步调转换。这时此,德昌县从全国引进60多种优良果桑品种反复试验栽培,选取最适合于德昌发展的桑苗,在全县进行试点和推广。逐步实现技术化制度化产业化管理,推动了全县果桑发展产业化,加快了“发展果桑为全县农业支柱产业”这一宏伟蓝图的建设进程。
从2008年具体实施至今正好十年。期间果桑业经济效益逐步显现。随产量的进一步提高,农民发展果叶兼用桑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激发。全县19个乡镇中有14个发展桑果业,从一开始数千亩桑地,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得到几何倍增长,德昌桑椹的种植成为了“全省第一”“全国最大”,被国家农业部认证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
2013年,德昌桑椹鲜果产量达6000吨,农民售果收入达3000万元……2014年,全县果叶兼用桑园近2万亩,产桑突破10000吨,农民售果收入6266万元,综合产值1.2亿元……2015年,德昌桑椹获得中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同年德昌被中国蚕学会命名为全国第一家“中国果桑之乡”荣誉称号,成为全国最大果桑生产基地。
沧海桑田。十年以后的2018年,全县专门化果桑产业已经实现“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换挡升级。35000亩的果桑种植面积直接预计产果达5万吨,收入实现2.9亿元,广大种桑农户从中获得巨大经济效益,逐步脱贫奔康,生活面貌焕然一新。
在2018年德昌桑椹樱桃旅游生态节上,各类桑果及各种以桑果为原料的饮料、红酒、醋、干果及其他产品琳琅满目,吸引广大来宾客商争相抢购;来自全国各地各级媒体,围绕德昌旅游生态节及富有特色的德昌桑椹做了大量、大篇幅报道,引起网民的热议;在淘宝等电商平台上一搜“桑椹”二字,以“德昌”为标签的产品映入眼帘……
十年产业的崛起,让德昌桑田里的“野果”褪去粗瘪的外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黑色瑰宝”;而德昌果桑产业也像十年所规划、所期盼的那样,成为了全县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
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商品”:
深加工是产业链延伸的唯一出路
永郎镇位于德昌与会理两县的交汇处,典型的亚热带干热河谷气候,让该地区成为了种植各类热带、亚热带水果作物的高产区。作为全县产桑“第一镇”,近10000亩的种植面积(有4000亩在今、明年陆续投产)占据了全县30%以上。从永郎镇过安宁河继续往东边前行,大约十五分钟车程便到了永跃村的地界。村口一块巨大的广告牌印着几个大红字“中国果桑之乡——永郎生态果桑基地”,彰显出该地区果桑种植在行业的“巅峰地位”。
远远望去,永跃村一片绿色的桑林随着山地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尽头;桑林中,又有一条条水泥埂穿插分割,新打的水泥沟渠引水到地,浇灌出富裕祥和的土地。走在其中,两旁桑树枝结着累累果实引诱行人,让人忍不住边走边摘边吃——不用任何的清洗,也毫不担心桑果会有农药的残留。事实上,德昌县的桑椹从不用任何农药。干热的气候,让树种不可能患上最为致命的“菌核病”,这在全国范围内都是桑树种植不可思议的奇迹。
贤泽轩即是永跃村种桑大户也是“烤桑”大户。他自己摸索加工桑椹已有3年。“我家有8亩桑地,产果量非常大。以前由于桑椹不好储存卖不完就会浪费,我就琢磨着能不能像做香蕉干、苹果干那样吧桑椹烤干了保存。”这一个想法推动着贤泽轩的实践。期间他使用纸箱大的烤干机烘烤制作桑椹干,在通过改建灶炉、自己设计土烤房,到如今购买系统的专业化机械进行生产。
最终他形成了一套烘烤桑椹的技术理论:用60度以下的恒温烘烤48个小时,让桑椹在烤干水分的同时保持营养成分不会因高温而流失。加工完成后的桑椹干,密封装在定制的包装内,可直接食用亦可以磨成面泡水作为“饮料”。“烘烤桑椹干不仅利于保存和销售,更提高了单价,扩展了市场需求,对我们的收入也有巨大促进作用。”
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形成属性不同、价值不同、需求方向不同的产品,有利于商品销售市场扩展。据了解,贤泽轩的机器可以同时烘烤2500-3000斤,但放眼全县也只算的上中等规模的烤房。
近年来,德昌县鼓励和支持农户发展桑椹干果生产,予以技术和资金作为补贴,推动了各家庭作坊到专门企业生产干果的热潮,全县50余家大、中、型规模烘烤设备百花齐放,成为了当前德昌桑椹产业发展一大亮点。不过,烘干桑椹仅仅只是深加工的体现之一,德昌所拥有的远远不止于此。
德昌元坤绿色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2008年德昌县引进的一家全国唯一专门从事浓缩桑椹果汁和果汁饮料生产的现代化、专业化出口外向型企业。元坤果业注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在德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在现代化的生产设施设备及创新创意的研发理念引领下,通过尖端的流水化生产作业,日处理桑椹鲜果200余吨。包装精美的各类商品出口到欧美、亚洲各国,出口创汇达数千万美元。通过市场口碑的积累,短短几年时间里“阳光味道”桑椹汁已经家喻户晓。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创新研发的桑椹酿造各类红酒以及其他产品,又不断挑战着技术工艺的上限。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产品竞争的越发激烈,对于产业发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当前桑椹产品深加工体系仍然远远达不到发展需求。就目前而言,全县深加工产品定位依旧瞄准于国内和国际市场,不断扩大体系结构,并积极寻求与五粮液、郎酒、蒙牛等大型企业合作。通过先“引进来”再“走出去”,做大做强桑椹产业发展规模。
德昌县有关负责人在采访中表示,“桑椹的产量和质量虽然上去了,但如果加工的方向和工艺停步不前,实际上是一种倒退:前者或许通过管理和投入便能实现,后者却需要更多时间和探索……”发展深加工和精加工,是一项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和最终归宿。当前,要将传统的低端农产品鲜货,转变为方式多样的,融入创意、技术、包装、宣传、销售等多种元素的现代化商品,是德昌县桑椹未来最广阔的前景也是最漫长的路途——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从“周边消化”到“走向全国”:
德昌桑椹“版图扩张”探出新路径
若在十多年以前,桑椹远销的运输问题是制约其发展的最大瓶颈,但发展到如今,这一历史难题已经是不再是问题。在永郎镇南翔果蔬专业合作社,记者了解到了“将桑椹卖到中国大江南北”的系列流程。
每天早晨天刚亮,当地种桑群众将刚采摘的、最新鲜的桑椹送到合作社。桑果一上秤,按重量现金结算给农户。被收购的桑椹立马由员工送入冻库降温,保证质量的不损耗。另一方面,七八位工人将1L量的塑料瓶装满水,密封好后全部冻成冰块备用。
“每一个小泡沫箱都要装一瓶冰块用于桑椹保鲜,不然的话果子在路上三个小时就会生霉。”周国洪是南翔果蔬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据他介绍,这种“冰瓶子+冻车”的冷链运输,是全县实现桑椹远销的主要方式。
“我的桑椹远销北京天津等地,主要花费是运输成本贵。但是这边收购很便宜的桑果,一运过去就是稀罕物,能卖出非常好的价格。”周国洪从事桑椹销售已有5年。自去年建立冻库以来,他的生意进一步扩大,目前整个合作社聘请70多名工人忙前忙后。每公斤装一盒,每20公斤装一大件,一天发货量近30吨……2017年的数据中,该合作社将1000吨销售到了北方多个城市,预计今年数据还会进一步扩大。
京昆G5高速公路荥经段道路受损,在县委、县政府协调下,为确保特殊通行,组织桑椹运输车辆统一通过。在德昌县高速公路入口处,近百辆运输桑椹的货车排队等待下午17时统一发车,场面十分壮观。这样的画面,折射出德昌县桑椹已经在全国立足,供货紧张需求旺盛。
发展的积累不是一蹴而就。为了让桑椹能走出去,德昌县委县政府多年来费尽了心思。从2009年开始,便打造以桑椹节主题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活动,多次举办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桑椹樱桃节,邀请国内各大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德昌桑椹,各类新闻媒体宣传报道量达3000多篇,网上点击率近百万次。
首先依托于本身优质的桑果品质,其次通过宣传逐步让客商及广大消费者认识德昌品牌,信赖于德昌品牌,从而推动销路的不断扩张,销量也远超全国其他同类同级城市。据统计表明,2017年全年,德昌桑椹外销3.5万吨,占总产量的95%。目前在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成都等大城市高端水果市场,很容易找到“大凉山·德昌桑椹”,这是无疑是市场对于德昌品牌的认同。
记者电话联系到了天津一家水果贸易公司负责人孙林。“德昌的桑椹比其他地区成熟的早,这种错位的优势加上它所具有的产品质量,在市场上形成占有率高的优势并不奇怪。”孙林表示,物以稀为贵。在高级水果市场,德昌桑椹被分装为一两、三两、半斤等不同规格,往往售价高达几十块一斤仍然供不应求。
当地群众黄应平靠种果桑在去年修起了四层小洋楼,生活的逐步富裕让他更坚定了“桑田致富”的信心。他说,过去桑椹用篮子装着坐在公路边“守株待兔”,价格起伏不等,好的时候一元钱能买,差的时候四角五角也处理了。“又不便于存放,卖不出去只能自己吃,吃不完的都烂在地里……”如今,这种担忧早已不在,收购的货车停在家门前,足不出户就把货卖了。“现在(收购价)最少都是2.2元一斤,去年桑椹樱桃节一举办,价格一度超过了3元。”黄应平显得特别高兴。
如今,德昌县的桑椹再也不会只依赖于周边地区少量的销售,更多的通过商家企业大宗收购,以“高档水果”的标签卖到各大城市,农民们不再为了销售而发愁。面对了发展的新形势,新机遇,德昌县委县政府及相关部门,也早规划好了进一步扩宽市场、完善生产加工体系的思路。
发展的速度取决于自身蕴含的强大动能。从已有的“中国桑椹第一乡”到未来“中国桑椹第一县”,或许仅仅只是时间问题——可以说,纵观政策支持、生产管理、技术培育、产品质量、深加工能力、销售渠道及规模、发展思路总体布局等方面,德昌县的桑椹产业已经全面崛起,并走在全国的最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