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会东:秸秆禁烧废变宝
作者:赵海华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6-07-15 09:48:19 阅读量:
会东县有着丰富的秸杆资源。 李恩金 摄
火光熊熊,烟雾弥漫,抬头看不见天,低头辨不清路……作为季节性大气重度污染的罪魁,秸秆焚烧引发的生态消极影响,既给日益美好的城乡大地带来了无言的“伤痛”,也给正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蒙上了令人羞愧的“尘翳”。为有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会东县多举措齐头并进,形成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让秸秆这一资源变废为宝。
硬措施保障秸秆禁烧
会东县是一个农业大县,秸秆量大,综合利用率不高,大多被废弃在田间地头或露天焚烧、抛河,既浪费资源更污染环境。为了全面贯彻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切实加强夏秋季节农作物秸秆禁烧工作的通知精神,该县紧锣密鼓成立了以副县长任组长的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秸秆禁烧保障措施,“不见烟雾,不见火光”的秸秆禁烧目标实实在在。
——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秸秆禁烧工作领导小组,对全县秸秆禁烧工作统一组织、协调、督查、调度;各乡(镇)充实配强秸秆禁烧力量,做到机构、人员、职责、经费“四落实”。
——明确工作职责。把乡镇党政负责人作为辖区内秸秆禁烧工作第一责任人,县环保局负责监测空气质量、日常巡查和执法检查,依法查处焚烧秸秆行为,确保秸秆禁烧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严格考核问责。把禁烧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考核,进一步完善奖惩办法,对措施不得力、工作不到位的相关责任单位给予通报批评,主要负责人实施“一票否决”,并追究相关责任。
同时,各乡镇在主要路口设置永久性固定宣传标牌,公路、公共场所悬挂横幅,张贴标语;利用报纸、网站、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刊登秸秆禁烧的相关政策和内容,不断加强宣传力度,接受社会监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场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攻坚战。会东县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初步形成了秸秆禁烧工作长效机制。
出重拳确保万无一失
打赢秸秆禁烧硬仗,关键在人,关键看铁腕治污的力度,关键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硬约束机制。“快速应对,与烟尘赛跑;公开应对,强化禁烧管控;科学应对,强化应急处置”这是会东县2016年强力推进秸秆禁烧打出的重拳。
重拳之一:快速应对,与烟尘赛跑。4月初,该县召开秸秆禁烧动员会议,成立工作领导小组,按照“县包乡(镇)、乡(镇)包村、村包组、组包户”四级包责任要求,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强巡查和检查力度,及时通报;分夏秋两阶段结合环保、国家气象局监测火点数和各级督查、巡查情况,对秸秆禁烧工作进行考核。
重拳之二:公开应对,强化禁烧管控。进一步完善“乡(镇)为主、村落实、组管户、户联防”的禁烧工作网络,采用网格三级管理,实行24小时驻守、巡查和看管;公布举报电话,建立全天值班制度和举报受理制度,做到有火必查、有查必处。
重拳之三:科学应对,强化应急处置。各乡(镇)组建一支应急分队,配备器械装备,随时待命处置秸秆焚烧;各乡(镇)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具体责任人,确保能迅速赶赴出现秸秆焚烧现场,及时灭火。
“依法行政,建立执法监督机制;强化问责,建立领导责任机制。责任到边,责任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发现一起、通报一起、处理一起。”该县秸秆铁腕禁烧开弓没有回头箭。
重利用秸秆变废为宝
“各位农户,麦收就要开始了。麦收后秸秆不要烧掉。请你们拉到养牛场卖给我们,因为它是牛的好食粮。”这是记者在会东县乡村采访时看到的一则海报。
据了解,仅2015年,该县在深入实施“畜牧双百万工程”、建设省级现代畜牧业重点县过程中,改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12个,四畜存栏153.42万头(只),出栏103.59万头(只);成立农业专合组织1522个,发展家庭农场750个。随着这些新型经营主体的出现,农作物秸秆成了抢手货。
而收购秸秆种植食用菌的海报也处处可见。
地处城郊的三家村,一片占地近百亩的食用菌大棚在耀眼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走进大棚内,吸足了秸秆养料的金针菇肥硕、光鲜。据悉,食用菌销路市场前景很好,附近村社的秸秆都能在这里得到消化。“把秸秆销售给种植场,既减少了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污染,又为农户增加了收入。”该村党支部书记说。
沤肥,粉碎,加工利用,饲养牲畜……“以堵促疏、以疏解堵”,化秸秆“负担”为“优势”,让秸秆变废为宝,该县在秸秆禁烧和利用上做足了文章,真正实现了还城乡大地一片蓝天的生态建设目标。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