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格:现代化教育育“新苗”
普格县民族中学学生在阅读。
花山乡中心校的学生在上微机课。
大河坝村小春蕾班的信息化教学课堂。
三年注资1个亿,城乡办学条件不断升级;坚持以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为主,山里娃在校园中找到了助跑腾飞的平台。
如今,走进位于凉山腹地的普格县,随处可见各类现代设施一应俱全的洁美校园。朗朗晨读中,彝家“新苗”正在一个文明、繁荣的新彝乡,宛若朝阳冉冉升起。
2015年,普格全县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1459.92万元,建成校园网13处,计算机网络教室32间,47所学校650个班实现“班班通”。
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应用,让普格县花山乡建设村大河坝小学这样的村小课堂教学得到质的飞跃。
“电子白板令教学更生动。特别是一些农村娃娃没见过的事物,通过图片或动画的形式展示出来,这种直观感受和以往空洞的说教完全是两回事。”在大河坝小学从教近20年的王旭老师说。
正是这样丰富多彩的现代教学,加速了农村彝家娃对第二母语——汉语的理解与学习。老师们展示的五彩世界,充分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伴随着一个个稚嫩的梦想与憧憬,漫漫求学路上,这些彝家娃将走得更高、更远。
而在普格中学、县附城小学和县民族中学等学校,远程网班已让学生的课堂教学和成都等地的课堂教学实现同步,外地教师的教学内容通过互联网,适时传输给了本地课堂上的学生。
“信息和资源共享,受益的还不光是学生。老师也有在网班课堂上观摩,借鉴、学习先进教学方法的”普格中学的老师说。
有了信息共享系统,本地学生还可以在课外搜索更多解题技巧,以及精彩的作文范本。这些丰富、优质的资源,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让他们掌握了更多知识。
目前,普格全县已建成同步教学网班7个,建成录播教学网班3个,76%的学校实现了宽带互联网接入。
从曾经蹲在地上捏泥人、弹珠珠,到如今参加跆拳道、钢琴、舞蹈、铜管乐等艺体专长学习,新一代的普格娃享有的,是优质的素质教育资源。综合能力的提升,正引领他们朝着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
近年来,普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为核心,以青少年活动中心,以及举办艺术节、中小学生运动会和书法摄影比赛等为平台,推动了学生素质养成教育加快发展。
“三年来,普格选送的文艺节目在省、州级比赛中获奖10余次。”该县青少年活动中心主任程勇沛告诉记者,“有平台才有发展,青少年活动中心为全县学生开办了各种免费培训班10多类,我们的任务是打造启蒙平台,把学生引进瑰丽的艺术殿堂,让他们在文学、绘画和声乐等方面充分发展”。
事实上,除了助推学生文艺才能的积累,普格的中、小学生近三年的体育竞技成绩也着实让人眼前一亮。
在2015年四川省青少年跆拳道锦标赛中,普格选派的8名队员一举斩获女子乙组52公斤级冠军、男子甲组68公斤级季军、男子乙组56公斤级第五名、男子甲组51公斤级第五名的好成绩。
除了全面发展学生艺体素养,普格近年还着力创建“书香校园”。各学校认真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组织学生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解读,加上丰富多彩的书法、绘画和摄影展,全县各地的农村学校充满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素质教育正在引领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勤学、一专多能的学生越多,越能够刺激全县教育教学工作加速迈向现代化。”普格县教育体育局负责人如是说。
2013年以来,普格科学统筹资源配置,积极克服交通不便、资金底子薄等不利因素,不断优化办学条件,壮大办学规模,举全县之力投入资金1亿元对教育基础设施进行提档升级。
提供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三年,全县新建、改扩建校舍达到16.8万平方米,新建教师周转房536套(1.7万平方米),全面拆除了各学校的D级危房,尤其是完小以上学校种植各类花木达2万余棵,植草坪1万余平方米,美化楼道达3000余平方米,构建艺术墙(走廊)2000余平方米,班级文化建设达6000余平方米,有效地美化了学校环境,改善了校园面貌,提升了办学品位。
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健全。仅2015年,全县资助贫困大学生312人,发放贴息贷款187.2万元;落实高海拔学校790名学生取暖费15.8万元;为31497名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和作业本423.49万元;为11498名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经费1007.33万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资金2567.92万元,服务学校74所30995人。
师资队伍不断提升。2013年以来,全县每年预算60万元作为师资培训专项经费,累计完成国家级送培527人次,省级送培136人次,州级送培501人次。先后有50余名教师参与省州比赛,相继承担了《民族地区校本研修模式的研究》、《民族地区班班通建设与教学研究》等国家级、省级、州级课题研究38项,累计有28位教师分别获得了省、州一、二、三等奖。
2015年,全县小学在校28496人,巩固率98.5%;初中在校5425人,巩固率97.2%;高中在校1899人,巩固率97.8%,升学率达89%。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推进教育现代化,普格迎来加快发展的全新未来;沐浴着教育现代化的雨露,无数彝家“新苗”正在螺髻山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