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德:众志成城抓攻坚 矢志不渝奔小康
作者:赵雄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6-03-16 09:26:09 阅读量:
2015年以来,喜德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委决策部署,面对新时期新形势新任务,面对新的执政考验、改革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内外环境考验,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全力以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年减贫29个村6784人,基础设施、产业、教育、卫生、新村、生态、基层组织建设取得新突破,全县脱贫奔康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扶贫攻坚,成绩喜人
截至目前,全县建设通乡公路67.4公里、通村公路105公里、硬化村道280公里。新增沟渠30公里,铺设和维修饮水管道70公里,解决10个乡镇26个村1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广播、电视、电话、供电覆盖率持续提升。
建成高标准农田3.6万亩,种植烤烟1.26万亩、马铃薯18万亩,加快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业,种植核桃15万亩、花椒12.8万亩、漆树等其他经济林木10.7万亩,发展壮大规模养殖,建立生猪、肉羊、肉牛标准化养殖基地39个。农技培训2.5万人次,农民工技能培训6000人次,劳务输出4.9万人次,收入达5.9亿元。
5所学校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周转房、5所乡镇公办幼儿园、70个村幼教点、21所中小学校食堂投入使用。彝区“9+3”、两免一补、营养午餐等教育惠民政策全面落实。
新建7个乡镇卫生院、30个村医务室。新农合参合率达99.06%。17个村1527户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全面启动,完成投资2700万元,完成主体住房建设450户,占规划任务的29%。
治理水土流失192.68平方公里,完成2个州级生态村创建。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实施地灾搬迁147户。
精确制导,瞄准重点对象
该县坚持“乡镇主体、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原则,准确识别贫困户和贫困村的基本情况,全面精准完成建档立卡,做到“一村一规、一户一策,不落一户一人”。实实在在抓好摸得着看得见的彝家新寨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进村入户的道路、绿化、人畜饮水,包括村民的管理、村规民约的制定等工作。引导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天上掉馅饼”的思想,扎实抓好找路子、保就业、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倡导现代文明新生活等工作,切实做到项目规划、扶持资金、产业发展“三到户”,素质提升、帮扶责任、档案建立“三到人”。
以交通为关键,打破制约发展的瓶颈。下大力气完成改造“泸喜”路、“冕中”路,加快推进“喜热”路重建和“瓦吉木”公路改造,争取“米西路”改造项目纳入“二推”方案;抓好通乡通村公路、入户路以及桥梁建设。同时统筹抓好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改善发展条件。
围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加快发展以核桃为主的林果产业,以马铃薯为主的粮食产业,以烤烟为主的现代农业,以牛羊猪和阉鸡为主的畜禽业,稳步推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互联网+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加快建设“县有中心、乡镇有站所、村有网点”的三级电商服务网络。突出工业增速,推动白云石、硅矿等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加快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就近转移农民。打好东河“中国邛海·东山国际旅游度假区”、拉克“温泉小镇”、红莫“康养度假基地”、小相岭灵关古道景区开发四张牌,打造“彝族老家”旅游品牌。
龙头牵引,打造重点项目
以县城新区开发为龙头,带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助力农民加快转变。以教育为根本,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加快实施民族地区15年免费教育计划,以乡镇为单位统筹解决村级托儿所建设场地,力争170个村每村至少建1个托儿所。
加强宣传引导,结合“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充分运用报刊、电视、微信等媒体,加大“第一书记”工作宣传力度,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第一书记”工作的好做法、好典型,营造良好扶贫攻坚社会氛围。
实施劳务开发“双百工程”,整合彝绣、建筑、种养等培训资源,开展农民技能培训8000人。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和支持农村致富能手、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以提升群众为主体,塑造良好的社风民风。
以彝家新寨建设为龙头,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抓好资金引进、土地征用、土地占补平衡等工作,强化政务服务水平提升,努力改变县城面貌。抓好高寒地区的易地移民搬迁。改善困难群众居住环境和迁出地生态环境。
不比困难、不比资源、不比条件,要比抓工作的干劲、比谋划发展的办法、比带领发展的效果,带头贯彻上级部署,带头发动村民群众、带头推动工作落实,帮助贫困群众想办法、找出路、挖穷根。已成为喜德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决战贫困、决胜小康的共识。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从“站着看、等着扶”向“主动干、忙致富”转变。
如今,喜德脱贫奔康的步伐更加矫健。
下一篇:布拖:通过州消除疟疾考核评估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