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理现上世纪50年代营业执照
作者: 杨玲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5-11-30 10:14:19 阅读量:
会理康炳祺老人收藏的50年代工商营业执照。
近日,会理一老人在翻家底时翻出一张1958年的工商营业执照。据了解,这是新中国早期颁发的营业执照,对新中国成立初期会理的商业发展与管理规范有一定的历史研究意义,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当年我领这张营业证时才35岁,如今我已经92岁了。”上世纪50年代的执照人康秉棋老人,现居住在会理县通安镇四方街上。随后,记者前往康秉棋老人家中看到了这张保存了57年的营业证。
该营业证有2张4A纸大小,纸质已有些泛黄,上面用毛笔竖行记载了店名、地点、经营范围等事项,盖有县政府大印,并有时任县长落款。
营业证全称为“四川省会理县人民委员会商业营业证”,全文繁体字,绝大部分是用手写,营业证是地地道道的公文形式。营业证其颁发单位不是工商部门而是“会理县人民委员会”,也就是当时的县政府。
营业证登记的商号名称为“土杂业合作商店”,营业地点是:通安区(现通安镇),主要业务“土煤”,兼营业务“烟酒火柴”,其执照人为“康秉棋”,发证日期为1958年3月2日,商字第号256号。
大家一定很好奇,五十年代开这样一间土杂门市需要多少资金?看看营业证上面的资本总额,仅为60元。据康秉棋老人介绍,当时“土杂业合作商店”下面又分设几个小门市,这张营业证是颁发给她负责的四门市的,该门市属集体性质,进货由合作商店进货,每天的营业款要交到合作商店。50年代,商店的火柴、煤油最紧俏也最行销,营业证相当于买卖这些稀缺物资的资格许可证。
文/图 本报记者 杨玲玲
上一篇:盐源苹果挂牌西藏商品交易中心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