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街边乞讨人员身份真假难辨 区别对待 用好爱心
作者:米色小勇 来源:凉山日报 时间:2016-08-10 10:16:44 阅读量:
不知何时起,西昌街头涌现出不少沿街乞讨的背影,他们或卖艺求财或以残障身体博取路人同情,以此支配自己的生活。但随着“职业”乞丐这一“新兴行业”的出现,使得部分乞丐月入轻松上万,收入超过白领,从而让公众对真正需要接受救助的乞讨人员持怀疑态度,甚至产生“仇富心理”,让好心人爱心陷入“给还是不给”两难境地。那么,当我们面对流浪乞讨人员时,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缓解乞丐职业化这一尴尬现象呢?
〉〉〉现象:
街边乞讨者甚多 路人施舍者甚少
现如今,街头乞讨者越来越多,而行乞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有以大学生身份讨要饭钱的,也有以游客身份讨要路费的,还有以年纪大儿女不供养为由乞讨的,而更多的是以亲属生病,需要治病或自身残障为由行乞,真真假假,无法分辨。
8日下午,记者先后走访了西昌市名店街、达达步行街、月城广场、顺河路等人流量较大、乞讨人员较为常见的路段发现,街上流浪乞讨人员共7名,其中5名身有残疾,顶着烈日曝晒或靠街边卖唱获得过路好心人们的慷慨解囊。其余两名60岁左右的老者则手持白色瓷碗,在顺城街和名店街的小吃摊前,向食客们讨要金钱。
记者观察发现,虽然乞讨者们都在靠着各自的方式乞讨,但收获并不多。过路人们大多行色匆匆,很少去关注他们,就算有人围观,也只有少数几名向乞讨者投去一元或两元的零钱,在乞讨的箱子里很少见到5元以上的钞票。
记者观察到,对于身体健全、靠软磨硬泡的流浪乞讨者,市民们则显得有些反感。有些还遭到店家驱赶或直接被食客们无视,很少讨要到钱。有市民还在一旁嘀咕:好好的人不去找份工作在这里要钱,真是丢人。
〉〉〉市民:
乞丐身份有待考究 最讨厌强行乞讨行为
在走访调查中,在遇到乞讨者时,到底给还是不给的问题上,大部分市民因分不清乞讨者的真实身份而持怀疑态度,表示很少对其进行救助;一部分人持中立态度,认为乞讨者有好有坏,自己会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也有的市民持麻木、轻视或者讨厌的态度,特别是对于一些道德绑架式的强行乞讨行为,表示愤慨。
“在我看来,面对街边乞讨人员可以根据以下几种方式区别应对。对待年老残疾者或儿童乞丐要有爱心,对待年轻或中年或四肢健全的乞丐要狠心。当遇到真正有需要帮助的乞讨者时,在给予金钱帮助的同时注重精神上的鼓励。”长安中路某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陈先生说道。
而家住老海亭的市民李敬则表示,对于真正有需要救助的人他也会伸出援助之手,但自从他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以行乞发家致富的职业乞丐出现后,他觉得不能盲目的施舍爱心,因为一些利欲熏心的“丐头”、“黑手”,采取“租用”、“借用”、强迫等手段,操纵少数流浪儿童、残疾人,作为乞讨“道具”,骗取路人同情而获取钱财。“所以,路遇乞丐只要随心就好,看个人的经济状况和心情。但绝不会向经常见到或身体健全的乞讨者伸出援手。”李敬说道。
〉〉〉建议:
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让真正有需要的人接受救助
据凉山州民政局社会事务科科长唐军介绍,根据《救助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提倡政府关心、帮助流浪乞讨人员等弱势群体,但并未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具体行为作任何禁止和限制,所以在具体管理的时候,依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工作人员没有限制流浪乞讨人员人身自由的权力,如果流浪乞讨人员拒绝救助,救助站不能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而遏制乞丐职业化的现象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那些符合救助条件的流浪乞讨人员及时去救助站接受救助;另一方面,当自己无法分辨真假时,不要直接给街头流浪乞讨人员钱,可以用吃的穿的代替,既让一些不法分子讨不到钱,也能传递我们的爱心。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仅有救助站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帮助。要消除乞讨现象,应该从其产生的根源上着手。”唐军认为,对于乞丐的管理应该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加大对孤寡老人、残疾人等城市生活无着人员的救济投入,将生活困难群众纳入城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流浪乞讨人员中“特殊人群”的救助难问题,才能减少社会流浪乞讨人员的产生。
凉山日报 文/图 本报记者 米色小勇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