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民族歌剧《彝红》银奖归来
作者:周静 来源:凉山城市新报 时间:2016-09-20 13:45:19 阅读量: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四川唯一参赛节目
凉山民族歌剧《彝红》
银奖归来
凉山民族歌剧《彝红》,经过全新改版后,以更加紧凑的故事剧情、更华丽的舞美灯光、更绚丽的民族服装、更优美的歌喉唱腔再次激起观众内心对民族认同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人心。
历时一个月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满结束,14日晚,国务院在北京举行颁奖晚会。作为唯一代表四川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的节目,终于不负众望,捧回了戏剧类银奖。
历时一个月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圆满结束,14日晚,国务院在北京举行颁奖晚会。
凉山民族歌剧《彝红》,代表四川省唯一节目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经国务院批准,获得戏剧类银奖。
颁奖晚会在京举行
凉山人为四川捧回银奖
14日晚,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京西宾馆落下帷幕,本届文艺会演评奖结果同时揭晓。
北京京西宾馆华灯璀璨,气氛欢乐祥和。当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获奖集体和个人代表相继走上主席台时,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草原上的乌兰牧骑》等5台剧目荣获音舞类剧目金奖,《冰山上的来客》等5台剧目荣获戏剧类剧目金奖,《马可·波罗传奇》
等8台剧目荣获音舞类剧目银奖,《六世班禅》等7台剧目荣获戏剧类剧目银奖,陈家全等8位同志荣获最佳编剧奖,龙阿朵等9位同志荣获最佳导演奖,沈乐等5位同志荣获最佳表演奖,扎西次旺等9位同志荣获最佳音乐创作奖,朴哲龙等5位同志荣获最佳舞台美术奖。
本届文艺会演参演剧目民族特色浓郁、地域特点鲜明、精品力作荟萃,集中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澳门联络办组成的35个代表团,
56个民族的7000余名演职人员参加了会演,参演的43台剧目和开、闭幕式文艺晚会,共演出92场。
12万各界人士到剧场观看了演出,剧场平均上座率达93%,近1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开幕式文艺晚会实况转播。广大网民还积极参与43台剧目的网上评选活动,关注和参与投票的网民超过1亿人次。不少观众表示,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不仅是一场场独具特色的视听盛宴,自
己也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兄弟情而深受精神洗礼。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与凉山文广传媒集团联合出品的凉山民族歌剧《彝红》,代表四川省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凉山人不负众望,《彝红》获得戏剧类银奖。
第三次进京演出
《彝红》获得各界一致好评
8月16日下午,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中国民族歌剧《彝红》,在北京市民族文化交流中心举行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由中共凉山州委常委、副州长陈日发主持。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著名彝族诗人吉狄马加,著名歌剧艺术家、原解放军艺术学院政委、少将乔佩娟,刘伯承元帅儿子刘蒙、女儿刘雁翎,四川省民宗委副主任刘文芝,省文化厅副厅长窦
维平,陈赓大将之子、陈奇涵上将之子、曾新泮少将之子、张南生中将之子等,果基小叶丹外孙倮伍克蒂,著名彝学专家等出席新闻发布会并讲话,大家给予《彝红》高度评价,称赞其是一朵盛开的花。
8月16日晚,由国家民委、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在北京开幕,由四川凉山州歌舞团和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出品的原创民族歌剧《彝红》,作为唯一一支队伍,代表四川省参加会演,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大
剧场精彩亮相,于17、18日连续演出两场。
经过全新改版后的《彝红》,以更加紧凑的故事剧情、更华丽的舞美灯光、更绚丽的民族服装、更优美的歌喉唱腔再次激起观众内心对民族认同的热情,深深地震撼人心。它把“彝海结盟”这个可歌可泣的重大历史事件,在不断探索、改造、升级后,活灵活现地展
现在当代观众面前,实现零距离观摩、沟通、共鸣。演出紧紧抓住了观众的心,全场观众屏息凝神投入到剧情之中。
《彝红》带来的“红色风暴”震撼着观众,在北京天桥剧场上空久久回荡。
18日上午, 副省长王铭辉,省政府副秘书长杨新元,省民委主任姚斌、副主任刘文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副厅长窦维平,州委副书记苏嘎尔布来到北京阿斯牛牛,看望慰问《彝红》出品单位凉山文广传媒集团和凉山歌舞团人员及《彝红》主创人员,并与他们座
谈。
王铭辉指出,《彝红》是四川在文化创新上一个最成功的范例,是事业和产业融合的样板,是宣传民族团结精神的典范。四川能连续演出多场的剧目不多,象《彝红》这样能连续演出70多场的优秀节目就更是太少了。省政府、州政府要大力支持,将其作为一个样板
,在全省推广。
会演落下帷幕
《彝红》的影响遍及全国
中国大众音乐协会副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传播学会会长曾遂今在《民族歌剧“彝红”的当代意义》一文中称,《彝红》是一部以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中经过大凉山并和彝族同胞“彝海结盟”的真实历史事实为背景而创编的大型歌剧。故事主线清晰、曲折动人
。浪漫与传奇有机的结合,历史的真实与丰富的创造性想象浑然一体,在编剧、导演、音乐创作、表演、舞美、服装造型的共同努力下,塑造出一个完整鲜活的彝族历史故事,展现出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崇高革命精神。剧中人天红、妮扎嫫、拉铁、果基夫人
等生动的形象和大义凛然的英雄舍身壮举,强化了我们对历史的回忆、对现实的珍惜、对未来的展望。彝族同胞的理想、彝族同胞的追求、彝族同胞的聪明和智慧以及彝汉团结的情真意切,都有机地融汇在《彝红》中。这个红,就是红军、红星、红旗之红,也是革命烈
士鲜血之红,彝族民俗文化艺术之红和火把节烈焰的火红。
《今日头条》报道《歌剧“彝红”展现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美》;中国青年报以《一整个山的索玛花正烂漫》为题,发表大篇幅报道;土豆网刊发文章《“彝红”再登京城舞台、致敬长征胜利80周年》;光明日报发表评论文章《民族歌剧“彝红”再现“彝海结盟”》
;乐视网报道《民族歌剧“彝红”亮相首都舞台、重现“彝海结盟”红色传奇》;千龙网刊发《“彝红”:盛开的民族歌剧之花》;北京晚报、网易报道《民族歌剧“彝红”再现“彝海结盟”》;中央电视台在新报频道中报道《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四川民族歌
剧“彝红”上演》;中国作家网发表明江文章《“彝红”以史诗手法再现“彝海结盟”》。
音乐评论家、翻译家、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中提琴演奏家卜大炜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整版评论文章《用心谱写的民族歌剧——观民族歌剧“彝红”》,称赞《彝红》是“用心谱写的民族歌剧”,分别从“题材的音乐性、音乐的民族性、歌剧-音乐剧、舞美的真实
性、亲民的歌剧制作”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分析评价,称“歌剧《彝红》让我们看到,凉山的彝族有着如此深厚的音乐舞蹈艺术宝藏,同时,是音乐将这段历史提升为一种进入精神遗产层面的东西,让一段革命历史传奇以民族史诗的形式再现。这不是一部以《茶花女》
、《图兰朵》为模式创作的歌剧,而是一部寻找新思路的中国民族歌剧,是一部忠实于民族文化的制作。指挥唐青石认为这部歌剧是一种回归,是自《白毛女》以来又一部为老百姓写的歌剧。我认为,以这样的民族性、通俗性形式写歌剧,是使观众走进歌剧的一种途径
,是中国民族歌剧的众多形式之一。”
音乐评论家、音乐学家、中央歌剧院中提琴演奏家景作人发表整版评论文章《“彝红”为民族歌剧迎来春天——有感于民族歌剧<彝红>晋京首演》,称演出均获得了颇高的上座率。观众反映热烈,对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红色题材,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特殊的喜爱
。《彝红》是一部民族歌剧,它的特点是以民族、民间、民俗为基础的。由于表现的是中国革命特殊时期,彝汉人民共同团结,为革命事业做出贡献的壮举,故它真实的故事情节,带给了人们亲切而富有历史时代感的印象。
文/图 凉山城市新报记者 周静
下一篇:凉山州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
凉山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