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麻风村”的十年变迁
作者:江宏景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1-23 15:53:55 阅读量:
俯瞰峡谷间的阿布洛哈村(2017年1月5日摄)。 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上世纪60年代,凉山一带麻风病盛行,当时的布拖县就把全县300多名麻风病人集中在阿布洛哈村里隔离集中治疗,阿布洛哈村从此就被叫作“麻风村”……
阿布洛哈村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三面环绕着海拔3000多米的群山,一面临金沙江的支流西溪河,在彝语里意为“深山里的谷地”“人迹罕至的地方”。上世纪60年代,凉山一带麻风病盛行,当时的布拖县就把全县300多名麻风病人集中在阿布洛哈村里隔离集中治疗,阿布洛哈村从此就被叫作“麻风村”,直到2007年7月才被正式命名为阿布洛哈行政村。
阿布洛哈村现有四个自然组,83户249人,其中9名是由布拖县民政局集中供养的麻风病患者,其余为麻风病康复者的后代。
记者到阿布洛哈村时,天色已晚。吃过晚饭,村里的小学校长拖觉色子邀我烤火驱寒,围坐在火堆边的还有支教老师、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和几位村民。
校长拖觉色子说:“2006年,我来到这里的村小学教书,村里没有水、没有电,像样的生活用品都没有,贫困程度让我瞠目结舌。看到崭新的小学校舍,心里才略略有点踏实。因为这所学校是村里条件最好的地方,到现在也是最好的。”
校长提到的这所小学是林川小学。2005年,时为四川省教育厅干部的林强来到阿布洛哈村调研,拍摄了大量阿布洛哈村恶劣生存状况的图片,这些震撼人心的画面公布后,偏僻、贫穷的阿布洛哈村被世人知晓,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在林强的努力下,2005年下半年,小学建了起来,取名“林川小学”。麻风病患者的后代第一次走进课堂,山沟里也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为改变阿布洛哈村贫穷落后面貌,当地政府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到实处。短短几年,阿布洛哈村旧貌换新颜:破旧的茅草房变成了土坯房和砖房,手推的磨盘被电动的脱粒机取代……
阿布洛哈村扶贫第一书记日力色日拉说:“这里十年来的变迁是巨大的,但整体脱贫的任务很重。人们常说‘要想富,先修路’,现在制约阿布洛哈发展的就是路!村里的农产品越来越多,但出不去。”他手指了指背后的悬崖和前方的河谷,摊开手继续说:“进出这里只有两条路:一条是往上翻越落差约有1000米的陡峭山崖路。走这条曲曲折折的山路,稍有不慎就会人畜坠崖。有次我正在村里吃晚饭,忽然从山脚传来‘咚’的一声响,有经验的村民就去‘捡肉’去了。原来是一头牛从山顶摔下来了,四分五裂,牛的主人说不要了,大家就捡回来吃了。另外一条路是往下走水路,通过溜索到对岸,然后徒步2小时到达通车的公路。但目前下游的溪洛渡水电站已经蓄水,水位涨落不定,溜索常常被淹。只有到了夏季,水位下降期间,铁锁露出水面,村民才能靠溜索到对岸。”
两天后,记者离开阿布洛哈村时,日力色日书记和几位村民送别,他们拉着记者的手深情地说:“村民所有的希望,就是有一条通往外界的便捷通道啊……”
拼版照片:上图是2005年11月26日,阿布洛哈村一名麻风病患者坐在她的茅草屋门口(林强摄);下图是2017年1月7日,阿布洛哈村的两名麻风病患者在集中供养点吃午饭(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拼版照片:上图是2005年10月8日,阿布洛哈村的几名麻风病患者坐在村里休息(林强摄);下图是2017年1月7日,阿布洛哈村三名麻风病患者坐在集中供养点的门外(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拼版照片:左图是2005年4月21日,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色贵和爱人在家门口合影(林强摄);右图是2017年1月7日,阿达色贵一家人在家门口合影(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2006年3月21日,阿布洛哈村一组的村民通过溜索过西溪河。林强摄
2017年1月8日,阿布洛哈村村民阿达色贵牵马送记者上山。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拼版照片:上图是2005年4月21日拍摄的阿布洛哈村二组一角(林强摄);下图是2017年1月7日拍摄的阿布洛哈村二组一角(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拼版照片:上图是2005年4月21日,阿布洛哈村一组村民在坡地劳动(林强摄);下图是2017年1月7日,两名女孩在阿布洛哈村二组的一块菜地查看水管(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拼版照片:上图是2005年7月,阿布洛哈村村民席地用餐(林强摄);下图是2017年1月6日,阿布洛哈村小学住校的孩子们在食堂用餐(新华社记者江宏景摄)。
上一篇:一场车祸,西昌一对姐妹俩失去双亲
凉山图片